2015年12月27日

兒女的婚姻,父母的期待

時近歲末,接二連三收到朋友寄來紅帖子,有的是要娶媳婦,有的是要嫁女兒。真的很恭喜這些朋友,可以這麼開心幫兒女辦喜事,畢竟做父母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找到理想的終身伴侶! 只是在辦喜事的快樂中,是否也有一些焦慮:擔心這門婚事做對了嗎? 我的孩子會幸福嗎? 我要給我的孩子甚麼建議呢? 我如何跟我的女婿或媳婦相處? 說真的,單是一個婚禮要辦得皆大歡喜,不要種下以後的怨懟,就已不容易呢! 想想自己數十年來婚姻中的甘苦,以及工作機緣所遇見眾多婚姻家庭之苦主的故事,看看孩子們正準備跳入或還在徘徊

先從婚禮說起

2015年12月5日

家庭潛規則對人的影響力

故事一:揹著貞節牌坊的痛苦女人

這位太太結婚25年來一直被「不甘心」所煎熬。

她想當個好媳婦,但卻很難忍受婆婆的挑剔與苛薄態度。與婆婆衝突後搬離開了,她形容是「被趕出去」。但是多年後婆婆生病了,她又經常回去照料婆婆,雖然是帶著「不甘心」。

她努力工作,內外兼顧;但是先生卻愛喝酒,而且三不五時搞個外遇!她緊盯著先生,防他捻三搞四,但是問到是否愛先生,她卻斬釘搖頭:從一開始就沒愛過!

到她很絕望的時候,她想到的不是離開這個婚姻,而是「讓自己消失」!終於,她在醫師的引導下看到自己的一個面貌:

2015年11月6日

常見對精神藥物之誤解

精神科醫師做久了,經常在處方各種精神藥物如鎮定劑、安眠藥、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等,除了專業知識外,也經年累月的從個案身上看到這些藥物的效果,而很自然地熟悉甚麼狀況開甚麼藥,甚麼狀況該減量或加量。或許也因為這種專業的態度,不知不覺對個案傳達一種訊息:你聽我的就對了!卻往往忽略個案對藥物的疑慮。尤其在時間緊湊的門診中,個案對醫師這個權威角色不自覺的畏懼下,往往心中有疑問也不敢提出。往往只有在我們鼓勵下才會有個案勇敢提出他們的疑慮。其實醫師開了藥,如果沒能跟個案確實溝通清楚藥物的作用及用法,通常個案不一定會遵照正確的使用方法,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以下簡單整理精神藥物使用中常見的錯誤觀念以及其影響。

2015年10月29日

家庭與事業之間的兩難-我看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感想


從電影的名稱「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以及片中老牌明星勞勃狄尼洛精湛演活的Ben 這個角色,很容易讓我們體會這部影片想要傳達的,長者需要而且真的能夠貢獻於職場,的理念。這是個很成功的正面表述,但也可以看成是對社會文化制度中所謂「年老」的刻板印象以及「到了某個年齡就要退休」的理所當然,提出質疑。電影在這部份敘述很明白也很正向,大家看了都覺得很溫馨。但是與智慧長者的溫馨對照的,卻是年輕夫妻在事業與家庭之間的兩難。電影的結尾在我看來其實是做作牽強的,但我還是很欣賞這部影片以顛覆傳統之觀念來切入這個議題。

2015年10月19日

常被照顧者忽略的長者自尊心

前文提到照顧失智症長者之四個一般性原則中有兩個原則特別和長者之自尊心有關:
三、盡量不要協助長者還能做的,可以減少長者之依賴感,增強長者之價值感。

四、需要協助時,指導語盡量簡單清楚,需要重複時需有耐性,避免批評或不當之玩笑。


雖然這兩項原則也是在幫助長者減緩智能退化以及改善照顧者與長者之溝通,但其共同點都在提醒照顧者別忘了老人家的自我價值感與自尊心!忽略這點往往導致或加重長者之憂鬱情緒,有時也間接造成長者之鬧脾氣甚至不合作等照顧上之困擾。

2015年9月10日

照顧者如何應對失智長者之行為及精神症狀

面對失智長者之行為及精神症狀,家人及照顧者如何是好呢?


以下整理老年精神醫療專業所建議的一些藥物以外之處理原則以及可能需要藥物之狀況:

2015年8月21日

失智長者之行為及精神症狀

台灣人口正快速老化中,預估在2020年之前我們的老年人口將達14%,符合所謂「老年社會之標準」。隨著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諸多衝擊之一,就是失智症長者人數及其醫療照護需求之快速成長;而照護失智症長者所面臨之最大困擾,莫過於種種行為及精神症狀-不僅影響失智症長者之生活品質,給照顧者帶來諸多困擾,甚至因此不得不將長者送到安養機構。不論在家或在安養機構,若未能了解這些行為及精神症狀之原因,給予適當之治療及應變,經常衍生出其他安全與健康問題。以下是失智症長者比較常見之行為及精神症狀。

2015年7月18日

生死一念間-警覺自殺危機, 協助預防自殺行為

做精神科醫師這一行三十多年了。雖然很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常在助人的過程中得到很多感動與成長;但心底卻有幾個痛處不太敢去正視,那就是有幾位個案因我的無知與未能及早預防,而成功的完成自殺離開人世!也因為這些慘痛的教訓,我在看診時只要嗅到那麼一絲悲哀厭世的表情或語氣,總是會主動詢問評估個案自殺的危險。隨著這樣的詢問經驗之累積,我對自殺風險的敏感度也愈來愈高;因為有太多看來沒那麼嚴重的個案,會在接到這樣一句關心的問話之後承認自己的確已有想死的念頭一段時間了!

2015年7月6日

心腦本一家-從腦科學的進展看心理治療

古時候以為「心」是我們行為的主宰。自從發現大腦才是管控中樞後,心臟的功能已無關乎思想與情緒;然而英文仍保留mind / mentality 這類模糊的名詞,中文翻譯為「精神」或「心智」,好像有意指出單獨的腦(brain)無法主管人類如此高級的生物,而一定有更高一層的「心」。這個「心」並非心臟,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這個概念衍伸到醫學與心理學,遂有百年來奇怪矛盾卻又自然為大家所接受的生物/心理二分法:我們習慣把疾病的原因大分為生物病因(生理或大腦功能異常)與心理因素(家庭社會等外在壓力導致心理變化)。前者仰賴藥物,後者著重心理治療。所謂心理治療,不論是個別或團體、婚姻、家族治療…其多樣化之理論都是抽象而非物質的;但是透過這些抽象的理論,最終要改變的仍是人的情緒、思想、感受、行為等等,明明就是大腦功能的表現啊 !

2015年6月5日

如何戒安眠藥

最近我門診有一位失眠個案在看第三次時候,一坐下來就說:

「醫師,我照你說的方法去做,已經成功把安眠藥戒掉了,這一次我不用拿藥了;謝謝你!」

我真是感謝這位可愛的先生,他是非常少數願意回來跟我分享,告訴我安眠藥的確是可以成功戒掉的個案!我因此也更有信心,那些我苦口婆心勸說如何戒掉安眠藥的個案,隨著他們來看診的時間逐間拉長,到不再出現,應該有許多人是成功的把安眠藥戒掉了。

為何要戒安眠藥?

2015年5月1日

正視網路霸凌受害者之情緒

近日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網路霸凌現象。雖然已有受害者因為心靈受創嚴重到尋短身亡,仍有評論者疑惑為何人需要在意來自不明人士在虛擬世界的言語攻擊?其實網路世界的言語攻擊,就如同在眾人面前公開侮辱,其對年輕人之傷害絕不亞於任何形式的校園霸凌!

大部分身心科醫師都會有看過校園霸凌受害者的經驗。這些年輕的孩子可能外表特別好看或是功課特別好,得到老師較多的稱讚;或是不願參與同學的搗蛋行為;或相反的,較瘦弱或反應較慢,看來好欺負;或甚至只因為和某某人好引起別人忌妒;各式各樣的原因都可能惹來言語甚至身體的霸凌。在他們所受的傷害中,最嚴重的,可能是被同儕排斥所導致的孤單、傷心、甚至自我懷疑與否定。作為大人的老師與父母,需要先理解年輕孩子需要被同儕接受的心理,才能體會他們所受的傷害有多重!這樣的傷害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自信增加,慢慢撫平;但也可能藏在心中,成為一輩子的痛,甚至影響日後人格發展或成為憂鬱症的潛在誘因!

2015年4月12日

身心科診間常見婚姻問題

婚姻問題怎會和醫療扯上關連?但是在身心科的問診與治療過程中,還真要詢問並且正視案主的婚姻關係;甚至案主父母的婚姻關係也可能間接影響案主的人生態度、壓力反應、乃至於身心症狀。

2015年3月11日

從醫療倫理之角度看反精神醫學

精神醫學的發展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不論是用神經功能異常解釋所謂瘋癲行為、以潛意識與防衛機轉等理論探討各種「心理異常」、或是在藥物對各種精神症狀的療效實證、甚至遺傳學的研究上,都有相當可觀的發現與建樹,讓這門學問終於能挺胸昻首,列入「主流醫學」當之無愧,且為腦科學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環。然而,伴隨著這百年來的跳躍性突破,卻也有一股如影隨形的「反精神醫學」不容忽視。

2015年2月16日

情緒障礙與對愛之渴求

坐在我面前的大男孩是某國立大學電機系畢業的高材生,目前還在唸管理學碩士班,聽起來既聰明且有大好前途,但是他哭喪著臉,眼淚盈眶,就像一個受盡委屈的小男孩:

我的爸媽在夜市擺攤,努力賺錢供我念書,可是我到現在還沒辦法有好的表現…他們一直在等我找一個高收入的工作,他們不了解,只是大學畢業是很難出頭天的…我從小到大都很用功,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稱讚過我…

另一位女士因為發現先生幾近出軌的行為,憤怒到失眠而來求診。在她連環炮式的數說先生之後,話題回到自己身上:

我是不是該重新找個工作?這些年來為了照顧孩子,我放棄了工作…我對我先生那麼好,他卻如此背叛我!

2015年1月28日

以愛之名所包裹的情緒障礙

有位老太太失眠十多年了。問到睡眠情形,原來她白天還好,會和朋友聊天,幫兒子顧家,心情胃口都還可以,但一躺到床上就開始想過世的老伴,難過掉淚而睡不著。其實她的失眠就是在老伴過世後開始的。説到老伴,她的眼淚就掉下來:
「你不知道,我老公對我真的很好我好捨不得 

2015年1月16日

學習放手: 愛,不一定要如此沉重

多年前我曾在門診看過一位因失眠及憂鬱來就診的女士,她多年的壓力來源,是已離婚但仍時常回來找她麻煩之酗酒加暴力的前夫。她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至今仍常浮現腦海。
她說:「我不得不收留他,因為我怕他去找其他女人,讓更多女人再受害!」  這是哪種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