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

過度敏感? 疑心病? 思覺失調?~下篇:當個案不願就醫時

當疑似妄想症的本人不願來就診時,我們就只能從家人所描述內容的合理性、當事者的反應強度、發生的頻率、以及長期的變化來判斷其嚴重與否。若是內容太反常、反應太激烈、發生太頻繁,就需要積極介入治療。

過度敏感? 疑心病? 思覺失調?~上篇:家人與醫師的困惑


我家…一天到晚說隔壁鄰居故意吵他…早上人家去上班上學總會有點聲音,我覺得還好啊!

我們每個人偶而都會有過度敏感的時候。半夜一人走在暗路上,難免感覺後面好像有黑影;穿得比較邋遢上街,總覺得店員投以鄙視的眼光;丈夫深夜才歸,第二天就要聞聞他的襯衫有無香水味… 

2017年10月23日

請別吝惜讚美孩子

「我母親從來沒有稱讚過我,只有無止盡的要求…」
「我覺得爸媽偏心,疼我弟弟,很少罵他…而我卻一天到晚被挑剔…」
「我爸對我一直不滿意…有一次數學考不好,考卷被我爸揉成一團丟掉!
「有一次我很高興拿了獎狀回家,我媽卻只顧煮飯,連回頭看一眼也沒有!」
「我一直覺得若沒拿到博士,我在我爸心目中就是一個失敗者!

這些年來涉入家族治療的領域,有機會在諮商中探索許多個案與父母的關係,才發現原來孩子們是如此渴望父母的肯定!

2017年9月5日

工具人生與遊戲本能

我與先生坐在餐廳一角等著服務生上菜。他滑著手機,我訓練自己放空。過了不到五分鐘,一種難耐的無聊感覺湧上來。我發現,我的腦內很難忍受空空無物!原來,我從小被訓練「不浪費時間、設定目標、努力達標、再設定下一個目標」的積極人生態度早已成為一種習慣,現在要改這個習慣竟要多費功夫呢!

2017年8月10日

爸爸的壓力鍋

說來奇怪,當我回顧三十年來所接觸的許許多多因為情緒困擾到不得不來求助身心科門診或來諮商的苦主,他們所訴說來自家庭的壓力,腦中浮現的多是身為兒女者不堪來自父母有形無形的壓力、或是夫妻關係所帶來的痛苦,三不五時也會聽到做母親的抱怨兒女種種…但是要說父親抱怨兒女的,倒真的很少見呢!難道說父親很好當,沒有壓力?還是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有壓力也不能說?

2017年7月21日

支持孩子情緒 引導度過人生混亂期

 診間裡坐著一對母女,愁苦的母親叨著女兒的病症:「整日板著臉不說話、關在浴室裡捶牆壁、說父母偏心弟弟、桌上留字條說麼來世再見……醫師啊,她會不會是憂鬱症啊」我看著這個女孩,白淨鵝蛋臉,過耳的直髮稍稍遮住右額頭,修得很有型,襯著一對水汪汪的眼,長得真漂亮!可惜這對漂亮的眼睛卻有些空洞迷茫。我試著與她對話,但是問上七八句才能得到她氣如游絲的隻字片語,這到底怎麼回事?
   這是個單純的家庭:父親是上班族,常常加班到很晚;母親是全職媽媽,細心照顧一對兒女。或許因為弟弟有氣喘,得到母親較多關心,做姐姐的她經常對小一歲的弟弟發脾氣。除此之外,從小到現在國二了,這女孩一直沒讓父母操過心,不知是否因升學壓力,最近好似變了個人似的
 

2017年6月19日

我看婚姻中的衝動與勇氣 (下)

婚姻真是人生好大的一場考驗,多少人幸運通過這個考驗而得到美滿幸福?多少人以破裂收場而傷痕累累,又多少人一輩子煎熬而不得超生?

我看婚姻中的衝動與勇氣 (上)

最近參加一個由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所舉辦的「法律、家族與心理治療的整合方案」研討會。會中由一群法律人朋友演出四段在家事法庭與調解會中常見的故事,然後小組討論,讓不同領域的工作夥伴交換經驗。

2017年5月8日

婚姻衝突下的孩子

婚姻的經營不容易,夫妻爭執甚至吵架在所難免,有些甚至不幸分道揚飆或是成為一個屋簷下的兩個陌生人。當然也有很多人終究磨合成功建立美好家庭。這過程不論是傷害或是成長,兩人必然都經歷痛苦,但也可能因此更深刻體會人生,了解自己。然而,處在父母婚姻風暴中的孩子又會如何呢?

2017年4月18日

為人父母從徐重仁事件學到甚麼?

我聽到全聯總裁徐重仁先生因為一席勉勵年輕人的話而遭網民群攻到要出來道歉,第一個反應是憤慨:這不是網路霸凌嗎?第二個反應是難過:台灣的年輕人怎麼啦?連具善意的忠告都聽不進去嗎? 然而在情緒沉澱之後,我反思自己做為母親,好像也經常在用類似徐總裁的心態對我的孩子提出苦口婆心的建議;而這些我們自以為是的論述,聽到孩子的耳中,有多少會變成是批評甚至指責呢?

2017年2月15日

親子關係:至深至遠至廣

去年寫了一篇「父母與子女之間」,限於篇幅,僅能把工作及生活中所見所感略為抒發。然而親子關係對人之影響實在是既深且廣,不論是哪個社會階層,不論成就高低,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著來自親子關係深刻的印記,值得我們一而再,再而三,仔細審思。

2017年1月20日

何謂正向思考?

陽光燦爛的元旦早晨,在巷弄的早餐店裡,我看著 24歲的兒子大口咀嚼著漢堡,一臉滿足相。我腦中浮現十歲時候的他,瘦瘦小小的個子在網球場上左右奔跑的模樣。然後,這位一般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抹抹嘴、吸口奶茶,嘟噥著:「我壓力好大!不知道要怎樣才能成功?」

不久前有高中同學問我對「正向思考」的「專業」意見,我才發現這個我經常用來鼓勵個案的觀念,原來並不像字面上那麼簡單。如今看著兒子臉上困惑的表情,不禁自問:到底「正向」這兩字要如何用才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