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思覺失調症) 之治療與復健 (下)
在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的治療與復健過程中,找對藥物並且規則服用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亦不可忽視環境、心理及職能復健之效果。
環境
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是大腦功能失調的疾病。得此病者對外界各種刺激之感應特別敏感,無法過濾不重要之訊息,以致於腦內感覺紊亂,造成壓力、焦慮、甚至以暴力來反應。在急性期,若能安排相對刺激較少、每日作息固定簡單之結構性環境,比如住院,應能減緩其焦躁之情緒。常見有些青少年發病之個案,自發的選擇躲在房間,不與外界接觸,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覺得比較平靜安心。
固然在疾病早期,可以藉由這樣遠離社會的方式求得暫時平靜,但若不積極用藥物治療,長期的與世隔絕,把各種感官封鎖起來,不聞不見,最終個案將變成面無表情、甚至終日躺床不語、連自我照顧能力都失去。因此,配合藥物治療,腦內紊亂的感覺逐漸改善的同時,就要引導個案逐步踏出自我封閉之環境。此時仍建議以結構性的作息開始,慢慢擴展個案的生活與人際空間。個案若能走出自己房間,先在餐廳與家人一起吃飯,再到客廳看電視;然後試試到圖書館看書,再到公園散步運動...以此類推,而擴展之速度則要看個案疾病之嚴重度而定。有些較輕度並且早期治療得當之個案,甚至不需經歷這些過程,一直可以維持在社會上正常工作、交友、進而組織自己的家庭。但即便如此,仍建議盡量避免太複雜的環境;而當面臨環境之改變時;希望能有理解個案、為個案所信任之人予以支持陪伴。
心理
大腦所接受的刺激來自外界也來自內心。當心理壓力增加時,若未能自我調適又沒有適時得到支持,則往往破壞原已平衡的大腦運作系統,以至於再度進入紊亂,甚至復發種種精神病症狀。因此,精神分裂症的個案最好能與固定醫師或醫療團隊建立長期信任的治療關係,這樣當個案碰到生活上的困擾或壓力時能快速得到支持;而個案也能在這樣的長期治療與支持過程中,學習到面對壓力的方法。如果家屬能經常陪同個案就醫更好,如此則家屬也能得到支持,並且與醫療團隊學習如何在不給個案過多壓力的情況下,鼓勵個案逐步恢復社會生活。
因為現代醫學已証實這個病是頭腦的病而非心理的病,多數個案並無太多病態心理須需要治療。另一方面,太深入的心理分析常需複雜的思考並且會導致情緒的波動,對於個案的大腦平衡系統反而是負擔。因此,除少數特殊學派,目前主流醫學給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的個案做心理治療,多主張以現在及未來的壓力適應為主要目標,不會做太多深層的心理分析。
職能復健
多數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的發病都在求學或青年階段。個案的學業與工作往往因此中斷,加上疾病的陰影造成個案信心不足,導致個案不易重回職場。然而對絕大多數青壯年個案而言,工作不僅是經濟重要來源,更是自尊與自信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他們的症狀得到藥物幫助而穩定控制後,通常就要積極進行職能復健。
雖然稱為職能復健,其目標並不侷限在重回職場。縱使如前所述,工作對多數青壯年個案是復元之重要指標,但人生的快樂與生活品質其實是多方面的,比方健康、人際關係、自我照顧能力、財物管理、學習、與休閒等等,都應被關注到。這些層面的復健在精神專業的分工中以職能治療師為主,但往往需要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與心理師在內的醫療團隊共同合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