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無欲無求無怨無悔身心健康

最近看金庸的武俠劇「射鵰英雄傳」,其中有兩段對白很有意思。第一段是成吉思汗請教全真教丘處機道士要如何才能長生不死?道長回曰:
「世界上只有養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而養生之道以清心寡欲為要…」
第二段是成吉思汗邀郭靖一同騎馬並炫耀他所打下的大片江山,郭靖傻愣愣地對得意洋洋的成吉思汗說:
「大汗要這麼多土地做甚麼?」
短短兩句話道盡人類的無窮慾望以及因此所付出的代價,尤其是對自己健康的傷害。或許成吉思汗這種野心只是少數極端例子或是那群所謂領導者以及成就非凡者的寫照,若是用人對食物及愛情、友情、親情的渴望來說明,或許我們普羅大眾更能體會。

2014年7月21日

指責他人也會對自己造成壓力?

當我第一次聽吳就君老師說明維琴妮亞·薩提爾所歸納的,人習慣採用的四種求生存姿態時,我很快就想到自己常用討好的姿態與人相處;同時腦海中馬上浮現出熟識或不熟的一堆人的指責的嘴臉! 這些人的指責姿態往往給週圍的人帶來不舒服的感受,甚至壓力;很難想像他們自己也在承受壓力? 我想,此刻正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也有過跟我一樣的疑問吧?

2014年7月10日

從薩提爾的生存姿態看人際壓力之形成與因應-以辛苦的討好者為例

在與吳就君老師學習家族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薩提爾的治療模式除了可以改善家人之間的關係之外,其實也能有效幫助個人,學習因應來自人際之壓力。維琴妮亞· 薩提爾是家族治療大師,她認為,一個人早年生命中與人互動之經驗,往往形成其因應壓力之慣性;她把這些不同的因應方式歸納為四種求生存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及打岔。我們可以透過治療師的幫助或是自我覺察,知道自己慣用的求生存姿態,也能試著去觀察體會周圍親人朋友們常用的求生存姿態。當我們對自己及他人有這個層次的理解時,我們就比較不會被他人的言語行為所傷害,人際關係所產生的壓力自然減少;即使有壓力,也因自我的了解,比較能跟內在的壓力共存並進一步化解之。

2014年7月7日

壓力也可以化為助力


生命中所經歷的一次又一次小小的壓力,其實是在訓練我們因應的能力以及磨練我們的韌性。很多教育學者都主張要給孩子適度壓力;小自學習拿筷、綁鞋帶,大至演奏樂器、野外求生,沒有一種學習是不附帶壓力的。就好像一次又一次的模擬考,每經歷一次壓力,孩子的韌性就增加一點,長大之後才有能力應付人生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