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時間何其重—電影星際效應帶給我的震撼

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一方面習慣西方科學的邏輯思考模式,另一方面長期接觸案主心靈的苦與堅軔,我時常用不同角度在思索生命的本質與意義。在電影「星際效應」中,我從編劇與導演精心刻劃出的劇情、對白、及畫面中,不僅對深澳難懂的相對論有多一些認識;更震撼的是,這部分對科學理論的認識,也讓我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而我發現,這份理解會有幫助我們面對生命中的苦所以我想用文字來敘述,也期待得到迴響。

2014年11月7日

憂鬱症的藥物治療

過去半個世紀多以來,精神醫學對憂鬱症的了解與治療,真可謂進步神速、一日千里。雖然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曾在其體液學說中提出黑膽汁過多的人易憂鬱,為憂鬱最早之生物學理論;但接下來兩千年,醫學面對嚴重的憂鬱症,如不食不語不動,實在沒甚麼新的見解及作為;而「憂鬱」一詞也只是用來形容情緒,如抑鬱寡歡、憂傷成疾,頂多只是造成生病的原因,而不被看成是疾病。即使在二十世紀初,人道主義開啟了精神醫療的領域,先是胰島素休克療法,後是電痙療法,對嚴重憂鬱症的確有療效,但也因其過程看來像是凌虐、不人道,反而污名化了精神醫療!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抗憂鬱藥物上市後,醫師才終於可以有把握的治療憂鬱症。
這六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抗憂鬱藥物陸續問世,到目前至少就有八大類,每一類都有好幾種產品。醫師在處方藥物時能做的選擇種類繁多,能改善從輕度到重度、從焦慮到胃口、睡眠、想法等,種種憂鬱之症狀!那麼,醫師是如何在這麼多種抗憂鬱劑中做選擇的呢?以下簡單說明精神專科醫師處方抗鬱劑的一些基本原則;當然,每個醫師會有他自己比較擅長熟悉的藥物種類。如果個案自己對抗鬱劑的特質能有一些認識,再跟醫師做討論,了解自己服用的藥物作用,則不僅吃藥會更安心,也更能配合醫囑,得到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