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8日

生死一念間-警覺自殺危機, 協助預防自殺行為

做精神科醫師這一行三十多年了。雖然很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常在助人的過程中得到很多感動與成長;但心底卻有幾個痛處不太敢去正視,那就是有幾位個案因我的無知與未能及早預防,而成功的完成自殺離開人世!也因為這些慘痛的教訓,我在看診時只要嗅到那麼一絲悲哀厭世的表情或語氣,總是會主動詢問評估個案自殺的危險。隨著這樣的詢問經驗之累積,我對自殺風險的敏感度也愈來愈高;因為有太多看來沒那麼嚴重的個案,會在接到這樣一句關心的問話之後承認自己的確已有想死的念頭一段時間了!

2015年7月6日

心腦本一家-從腦科學的進展看心理治療

古時候以為「心」是我們行為的主宰。自從發現大腦才是管控中樞後,心臟的功能已無關乎思想與情緒;然而英文仍保留mind / mentality 這類模糊的名詞,中文翻譯為「精神」或「心智」,好像有意指出單獨的腦(brain)無法主管人類如此高級的生物,而一定有更高一層的「心」。這個「心」並非心臟,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這個概念衍伸到醫學與心理學,遂有百年來奇怪矛盾卻又自然為大家所接受的生物/心理二分法:我們習慣把疾病的原因大分為生物病因(生理或大腦功能異常)與心理因素(家庭社會等外在壓力導致心理變化)。前者仰賴藥物,後者著重心理治療。所謂心理治療,不論是個別或團體、婚姻、家族治療…其多樣化之理論都是抽象而非物質的;但是透過這些抽象的理論,最終要改變的仍是人的情緒、思想、感受、行為等等,明明就是大腦功能的表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