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戒酒三部曲-首部曲
多年前有一部美國電影叫「二十八天」,片中女主角珊卓布拉克飾演紐約某專欄女作家,長期藉酒精麻痺自己,終日流連於酒吧、夜店等場所,終於因酒後駕車、誤撞民宅而被強迫送入戒癮中心,接受為期二十八天之戒治療程。我們在影片中可以一窺美國典型戒癮中心的樣貌,看那裏的治療師是如何在短短四個星期中,藉著各種課程與團體治療,協助酒癮與毒癮之個案療癒其頹廢受傷的心靈,克服對酒精或毒品之依賴,重新建立信心與希望。的確,目前在西方醫療領域中最普遍被認定的標準戒酒療程,就是這種二十八天或三個月甚至半年或一年的住院或隔離式居住團體。然而,電影演的是一個濃縮的、戲劇化的、成功的戒酒故事;真實世界中的標準戒酒療程只是酒癮個案在漫長的戒酒歷程中接受積極協助的一小段。若要問如何才能成功戒酒?依筆者二十多年來接觸過無數受酒精之害的個人及家庭,有成功走出來的,也有失敗的,所得到的看法是:戒酒是一個很長的,可以說是終身的歷程;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可以用三個心來說明:決心、用心、及恆心。
要戒酒當然要先下決定。幾千年來酒一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一環,是社交應酬之必備;多數人都會飲酒,只有少數人需要戒酒。那麼,從心中出現這樣的疑問「我需要戒酒嗎?」到真正下決心要戒酒,其過程可長可短,但絕對是戒酒最重要的第一步。
既然大家都喝酒,有哪些人需要戒酒?我是屬於需要戒酒那一群的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看看自己的飲酒是屬於以下哪一個類型?
社交/娛樂/偶而飲酒型
大多數人的飲酒,只是在社交應酬或是喜慶節日時,偶而小酌,無傷大雅。然而,如果因所從事之職業需要經常應酬,或某些人的生活型態是天天飲酒作樂,則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習慣性或傷害性飲酒,甚至酒精依賴,而必須面臨戒酒之挑戰。
習慣性飲酒型
不論是獨飲、職場應酬、或是飲酒作樂;是在餐桌上、酒吧、沙發或是床上;只要是飲酒成為日常生活之一部份,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就可歸類到習慣性飲酒。很多人三餐飯都要配酒,或是習慣在睡前喝一杯紅酒,習慣性飲酒不一定會製造問題,只是為了避免長期飲酒帶來傷害,最好提防三件事:
第一、飲酒不過量〜
一般而言,男性成人的肝臟每日可以代謝40公克之酒精,相當於罐裝臺灣啤酒大約三罐,或是一杯300到400毫升之紅酒或白酒的量。女性每日酒精代謝能力大約是男性的五分之三。健康成人每日飲酒不超過其肝臟能代謝的量,理論上是不傷身的。
第二、注意飲酒的量和頻率是否增加〜
如果不知不覺中每次所喝之酒量愈來愈多,或是喝酒的次數愈來愈頻繁,就要小心自己可能對酒精產生了依賴。
第三、注意不飲酒時是否有戒斷症狀〜
手抖、焦慮、失眠等,都是常見的酒精戒斷狀。有些人習慣每日飲酒,若因身體任何狀況住院,一定要告知醫療人員,以免因住院沒喝酒導致戒斷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全身抽搐或神智不清。
傷害性飲酒型
酒精對全身多種器官包括腸胃、肝臟、胰臟、心臟血管,都可能造成傷害;長期飲酒過量還會損害大腦功能及性功能。除了傷身之外,因為飲酒造成車禍意外或是家庭不合甚至丟掉工作者,都屬於這個類型。
依賴性飲酒型/酒精成癮
當飲酒的量和頻率逐漸增加,不喝酒時會很想喝,總想要喝少一點,卻一開始喝就很難停止;身體已出現一些與飲酒相關之疾病,醫師告誡需戒酒,甚至因為飲酒一再出事卻仍不斷找藉口飲酒;出現以上這些情形時,很可能已經對酒精產生依賴,是一個酒癮患者了。
當習慣性飲酒的人逐漸發現酒精所帶來的傷害,甚至已經有依賴現象時,應該隱約會知道,或是旁邊的人會提醒他(她),該戒酒了。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會毅然決然,選擇戒酒。然而也有不少人因為不願意面對現實、或是難以抗拒酒精的誘惑、或是對未來失去希望,以至於缺乏信心與動力去決定戒酒。酒癮患者往往在戒與不戒的猶豫中,任憑酒精繼續傷害自己,尤其是傷害其大腦功能。隨著智力功能的下降,意志力愈來愈差,戒酒成功的機會就愈來愈渺茫。所以說,下決心是戒酒最難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