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為何說我沒病?--慮病症患者之苦惱
身心科門診常會有內科醫師轉介來的個案,其中有不少是因為各種檢查都找不出毛病,但個案還是不放心,堅持自己有病;無奈的內科醫師只好請他們來看身心科醫師。這樣的個案過去我們稱為慮病症,最新一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則叫罹病焦慮症。
診斷前先排除身體疾病及憂慮症之可能
醫師碰到懷疑是慮病症的個案時,第一步還是要先小心評估其身體狀況,不能忽略真正有身體疾病的可能性。如果確實所有檢查結果都在正常範圍,無法解釋個案的不舒服,則下一步要評估個案的情緒。有很多憂鬱症個案說不出心中的愁苦,卻感受到各種身體的不適,常見的有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等,通常也會伴隨睡眠障礙、胃口改變、對各種事情提不起興趣等。
尋找心理因素
若是症狀不足以診斷憂鬱症,而且時間拖很久,病情無明顯變化,個案堅持自己有病,到處就醫,則很可能真的是慮病症的個案。此時身心科醫師就要小心追朔其發病經過,找出與其症狀相關之心理因素,通常個案因心理防衛強,不會輕易把生活事件或壓力與其身體症狀做連結,也不太願意接受心理諮商,需要醫師慢慢與他(她)建立信任關係之後再深入探討。
典型案例
王太太在五十歲那年失去大她八歲的先生。王先生一向身體硬朗,很少看病,卻在一日清晨慢跑時突然倒地不起,被路人發現時已無呼吸,送到急診室也回天乏術! 醫師告訴王太太,王先生的死亡,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王太太是位溫順內向的家庭主婦,在她兒女眼中,王先生是典型大男人,家中大事都要爸爸決定,但王太太把家中整理得一塵不染,把先生及三個兒女的日常生飲食起居打點得有條有理,是位標準的好太太好媽媽。王太太身體過去並無大礙,但在先生過世半年後,雖已逐漸從悲傷情緒中恢復過來,卻經常喊胸悶胸痛。她成為急診室的常客,也跑遍各大醫院的心臟科,但是不論靜態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都無異常。
從心裡機轉來看,王太太可能因先生突然過世,頓失依靠,過去的規律生活失去重心,轉而關注自己的身體;而一向依賴先生的她,不知不覺也在潛意識裡認同了先生的疾病;或是自責沒有能預防到此不幸,於是希望自己也得相同的病以補償?
這些假設唯有透過長期支持關心,慢慢引導她去看過去與先生之關係,以及她對先生過世之感受等等,才能給予適當的建議與引導。
像王太太這樣,因為配偶、手足、或朋友的過世,導致自己害怕得相同疾病,是常見的慮病症案例。其他如婚姻或個人生活中有難以面對的壓力,轉而以對生病的焦慮呈現之個案,也是身心科門診時有所見。或許,還有更多個案仍在各大醫院重複檢查而不肯來看身心科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