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所謂躁鬱症

雖然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早已捨「躁鬱症」之診斷名,而改以「情緒障礙」或「雙向情緒障礙症」稱之;然而社會大眾對此病名卻耳熟能詳,並且經常拿來套用在各式各樣的精神狀態或行為問題。相對於社會大眾對「躁鬱症」的順手捻來,一詞表萬象,醫療學術界對人類情緒變化之了解其實是有限的,與其說是知識,不如叫共識。以下略舉數項醫界目前對這個疾病的共識。

正常情緒變化與疾病之分野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起伏。只有起伏程度與時間超過常理,才會視之為疾病;而躁鬱症之診斷更重視其是否有週期性。比方說,如果一位父親每次喝醉酒時看到兒子成績考不好就大發脾氣,酒醒了又捨不得兒子而買一堆玩具給他,這樣算不算是躁鬱症? 這要先從這位父親喝酒的模式去了解。如果他是天天喝醉,明顯的酒精依賴,則其脾氣與行為只能以受酒精影響來解釋;其喝酒或對兒子之管教方式也可從其個性及心理層面去探討。但是若這位父親的飲酒行為是週期性的,有時連續幾個月都很好,但一喝起來可以喝一兩週,並且附帶情緒波動異常,這時我們就要小心他有可能是躁鬱症患者。

易怒暴躁不等同躁鬱症
雖然躁鬱症個案在嚴重時,常會有易怒暴躁的情緒,但不能把所有脾氣不好的人都歸到躁鬱症。如前所述,只有在情緒的波動超出常理,且無法以其個性解釋,再加上有週期性的變化,才能考慮是否躁鬱症發作。通常,除情緒變化外還會有自我膨脹、失眠、多話、思緒快、注意力分散、瞎忙、及亂花錢等等症狀,至少有三到四樣,且持續超過一週,才能診斷為躁症。最近常見青少年沉迷電玩,整夜不睡,父母若阻止或多唸幾句,則發怒甚至暴力以對。有些父母會求助醫療,以為自己的子女得了躁鬱症;其實這種狀況通常必須從心理及行為角度去探討,藥物只能在不得已時作為輔助性的治療。

輕度或非典型躁鬱症常被忽略或誤解
典型躁鬱症不難診斷,但是當其情緒起伏較不明顯或是起伏變化太快時則不易診斷。筆者曾看過一位男性患者,其憂鬱症狀明顯,多次因自殺企圖被送入醫院,但是從未被診斷躁鬱症。直到有一次住院中,太太提到無法諒解先生一再搞外遇,而醫師仔細問到外遇之過程,發現可能與情緒波動有關;果然沒多久就看到個案在病房中,情緒由憂鬱狀態逐漸恢復時,開始會跟護理人員開不當之玩笑,這時才懷疑到個案可能除了鬱期還有輕躁期,應診斷躁鬱症。在門診,我們常會碰到求診的個案被描述為脾氣暴躁、陰晴不定、等等,到底是個性使然,還是快速週期性的躁鬱症,有時還真不易區分。若嚴重影響其生活或人際關係,則通常會嘗試躁症藥物來治療看看,但必須小心評估效果。

總之,不論我們用甚麼名詞,「躁鬱症」、「情緒障礙」、或「雙向情緒障礙症」,這個診斷包含著各種不同程度不同病因之異常情緒狀態,有時可能被忽略,有時也可能被誤用。只有細心詢問長期病程,才能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之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