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衝突下的孩子
婚姻的經營不容易,夫妻爭執甚至吵架在所難免,有些甚至不幸分道揚飆或是成為一個屋簷下的兩個陌生人。當然也有很多人終究磨合成功建立美好家庭。這過程不論是傷害或是成長,兩人必然都經歷痛苦,但也可能因此更深刻體會人生,了解自己。然而,處在父母婚姻風暴中的孩子又會如何呢?
孩子和父母之間除了單純的親子關係,還無可避免地形成三角關係。當父母關係不和諧時,作為三角關係中一角的孩子很難不受影響。不論是選邊站或擔任仲裁者,甚至被迫成為馬前卒、犧牲品,總是逼著孩子承擔其年齡所無法理解也難以承受的壓力,最終可能長期影響其情緒、行為,甚至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我在身心科門診及諮商所遇到的個案就有不少是父母衝突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因著各種情緒或人際困擾來求助的年紀從二十上下到七十幾都有,不論一開始來求助的原因為何,當諮商晤談到一個深度時,那個做為父母衝突關係下受傷的孩子終究浮現,而療癒過程也才得以展開。
最常見的是,孩子因抱不平而選邊站甚至代替他認為不襯職的那方去照顧另一方。比如看到父親不負責任又欺負母親,做兒子或女兒的出面頂撞父親、與父親衝突、或是擔當起母親的安慰者、陪著母親一起掉淚…我們稱這樣的行為叫「親職化」,也就是孩子反過來照顧父母的意思。
往往,對父親的怨恨不知不覺轉移成對權威的反感,而在長大之後老是和上司處不好。相對的,對於母親那個受害的角色,除了同情之外也會生出無奈甚至生氣、瞧不起的心態,而這樣的心態可能強迫孩子原本柔軟的心武裝變硬,反倒讓他們在與人相處中處處只問是非而無法同理包容別人。不難理解,這樣對權威特別敏感或是講理不講情的人,在與伴侶建立親密關係時可能遭遇更多阻礙。
相對於為母親打抱不平,也有人是站在父親那方的。比較常看到是女兒尤其是長女,她們在父母的關係中同情父親、埋怨母親無能幫助父親,不知不覺擔當起母親的角色去幫忙照顧父親乃至於全家,成為典型親職化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能力很強、不信任他人,在婚姻中成為包辦一切的強勢者,但最後又埋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回報!
夫妻衝突下最嚴重受傷的孩子,莫過於成為家暴或性侵的受害者。台灣新銳導演黃惠偵勇敢拍下自己家庭的紀錄片「日常對話」。當中她與母親的那席對話,血淋淋呈現一個父母婚姻衝突下被迫成為第三者的孩子,還必須承擔人性最黑暗汙穢的傷害,那種無助無奈的痛苦!
父母的婚姻關係會以各種形式影響孩子,加上子女天生對父母的依賴與渴望,使其影響更錯縱複雜,以上所舉也只是冰山一角。當然,也有許多孩子本能的選擇遠離風暴,走出自己的人生。但為人父母在處理自身婚姻的衝突時,若能關注到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劃清界線,讓他們知道不須介入父母之間,就更能幫助孩子不要成為無辜的第三者。若已不由自主被迫捲入的孩子,只好尋求專業協助或是其他方式的自覺來得到救贖,比如黃惠偵導演也是透過拍片來掃除心中的陰霾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