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視超理智的溝通方式


我跟吳就君老師學習薩提爾的家族治療理論多年,受益良多。其中對我個人的人際關係特別有幫助的,是薩提爾女士所創,用五種溝通模式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透過理解自己或他人在採取某種溝通模式背後所代表的關注或害怕,我更能同理、接受自己與他人,並嘗試調整,更一致性的表達自己。我曾在這個部落格介紹過兩種常見的溝通模式:辛苦的討好型及帶給別人也帶給自己壓力的指責型。這兩種模式都各有其優缺點,至於第三種溝通模式:超理智型,又是如何幫助我們生存及阻礙我們與人接觸呢?

薩提爾模式以我們對‘自己’、‘他人’及‘環境’的關注程度來解釋各種溝通型態。超理智型指的是忽略自己及他人的內在情感需求,而專注在人以外的情境;傾向以邏輯、道理,來看人事論是非,並自以為是。這樣的行事風格常給人冰冷但是正確、有效的印象。社會上有不少職業似乎特別需要這樣的特質,比如律師、法官、醫師、政治人物、大事業家…這些人或許擔心情感會影響他們在工作中做出正確的判斷,於是學習把對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感受都封鎖起來了。

其實只要多留意,我們不難發現身邊有不少人,包括我們自己,雖然不是因為工作的需求,卻也經常在用超理智的方式與人相處。比方做媽媽的看到孩子玩得一身泥巴回家,她沒有注意到孩子的開心以及自己面對那一身髒衣服的煩躁,卻在第一時間先問:孩子到甚麼地方玩成這樣?有沒有受傷?這就是一種超理智型的反應,忽略自己及孩子的感受,但優先關注孩子的安全。這沒甚麼不對,一個負責的母親當然最先關心孩子的安全。只是,如果一個人經常用這樣的模式與人相處,久而久之可能會失去跟他人及自己內在情感的連結,是很可惜的事。

在充滿危機及競爭的社會環境中,我們的本能就會為了生存而壓抑內在的情感。我們所接受的教育與訓練也傾向適應社會的規範:做該做的事、別亂說話... 久而久之我們會不會變成像機器人一般,不會犯錯但是冷冰冰的?或許,我們可以追求一個平衡的境界:在注意情境的規範與安全下,仍不忘關心自己及身邊重要他人內在情感的需求,也就是薩提爾女士所說的一致性的溝通。比如前文所描述的這位媽媽,如果能在理智的關心之後,也分享孩子玩耍的快樂以及表達自己要清理孩子那身髒衣服的懊惱,是不是比較有人味而更能讓孩子親近呢?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