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放手: 愛,不一定要如此沉重

多年前我曾在門診看過一位因失眠及憂鬱來就診的女士,她多年的壓力來源,是已離婚但仍時常回來找她麻煩之酗酒加暴力的前夫。她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至今仍常浮現腦海。
她說:「我不得不收留他,因為我怕他去找其他女人,讓更多女人再受害!」  這是哪種愛啊???
有一個名詞,英文叫codependency,中文有人翻成「關係成癮」,或是「共依存症」。這個詞最早是Melody Beattie 1986年提出,用來描述很多酒癮或藥癮個案的身邊,那個不離不捨、一再被傷害卻仍不忍放棄、邊罵邊照顧他或她的親密家人。這個人通常是酒癮或藥癮個案的伴侶或是父母,但也有兒女挑起這個角色的。
通常,這樣犧牲的愛並無法改變對方的成癮行為,反而是賠上了自己一輩子的幸福甚至健康。心理學上解讀這位無可救藥的「拯救者」,認為可能是對自我價值缺乏信心、未能發展出清楚的自我界線、渴望緊密依付之關係來填實生命之虛…於是把別人的問題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一肩挑起,想要改變對方,拯救對方,終至與對方如爛泥之生命和成一團而陷於無法自拔的痛苦的關係中!
不論是甚麼心理機轉造成codependency,其實這樣損己卻未必利他的行為是相當普遍的,並非只存在於酒藥癮個案的家人;本文一開始所提到那位自我犧牲的女士也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想想自己或周遭的家庭,有多少做妻子的從婚前的愛嬌美女,在婚後逐漸變成邋遢嘮叨的黃臉婆?她愛丈夫,為丈夫打點生活大小事,但也管東管西,期待丈夫完美表現;卻忘了如何善待自己,保養自己!有了孩子後,這些妻子更是把她們對丈夫的愛轉移或擴大,變本加厲投注到孩子身上,於是接下來的二十年完全失去自我、奉獻家庭!問題是,人非耶穌,豈能無私的奉獻?在關愛的同時難免有委屈抱怨;更別說「為了他好」所附帶的無窮意見,甚至到堅持自己是對的,控制對方,要對方聽自己的…終至成為惹人厭的婆婆媽媽而自怨自艾!


不論男女,都有可能不自覺陷入這種過於沉重的愛,讓對方感受被控制、快窒息,反而做出更多反抗、令人生氣的行為,或是乾脆逃之夭夭。為了避免這樣兩敗俱傷的下場,我們最好先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而且永遠把自己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畢竟無法保全自己,如何照顧他人?即使眼看最親愛的人正在沉淪,也要先把自己關照好才有能力去拉他一把;否則很可能是一起被拖下水而救不了他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