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的治療

焦慮症是很普通也很籠統的病名。正確來說,焦慮是一種現象,每個人都可能經驗過,比如考試前、碰到突發的危險狀況、深夜家人還沒回來卻聯絡不上很多人都會感覺緊張、心跳加快、喉嚨縮緊、胸悶、腦內空白或是想很多等等,這就是焦慮。當焦慮程度明顯超出對環境之壓力反應,或是發生太頻繁以致影響我們正常生活時,就成為一種症狀。

治療焦慮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診斷。焦慮症狀可能存在於很多種疾病,比如身體疾病、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創傷後症候群、思覺失調等;也可能因酒精或物質濫用引起。排除這些疾病的可能後,才能說是焦慮症。根據焦慮症狀發生的型態我們又可以細分出恐慌症、畏懼症、社交焦慮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等等。
很多疾病比如甲狀腺亢進、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血糖過低其症狀都很類似焦慮之發作;酒精或鎮定藥物戒斷時、興奮劑使用過量時,也會產生心跳過速、手抖、甚至血壓升高等讓當事者感覺如同焦慮之症狀。不論哪一科的醫師看到個案呈現焦慮狀況都要先細心排除身體疾病之可能。
憂鬱症或躁鬱症所出現的煩躁不安很類似焦慮;思覺失調症也常因其異樣感覺而引起嚴重焦慮。身心科醫師因其專業訓練,在仔細詢問個案病史及做精神狀況評估後,通常都能找到引起焦慮的原發精神疾病而對症治療。若是已排除身體及其他精神疾病,而個案的焦慮程度確實超過其環境壓力所能解釋,我們就要以焦慮症來下診斷及治療。不論是哪一類型之焦慮症,其治療方法大致上都是認知行為治療、放鬆或生理回饋治療、必要時併用藥物治療。
所謂認知行為治療,就是透過與個案一起分析,討論引起其焦慮之前因後果,找出應對的方式並在認知及行為上做調整。比方說針對引起恐慌或是畏懼、焦慮的情境,我們可以請個案回顧其所擔心害怕的結果是否真會發生或是發生又如何?當認知上明白沒甚麼好怕的,就可以開始鼓勵個案嘗試較無威脅的情境,再逐漸增加次數及強度,恢復正常生活。
生理回饋治療是教導個案透過呼吸調整與肌肉放鬆,認識並學習控制自己焦慮發作時候之生理反應,避免因這些反應導至更焦慮的惡性循環,並快速恢復平靜。有些生理回饋治療室會利用儀器設備幫助個案更快學習:比如把溫度感應器套在手指上,讓個案讀到自己焦慮時體溫之下降並練習放鬆來升高溫度。其實,靜坐、瑜珈、太極等功課也都能幫助我们調理呼吸,達到放鬆效果;建議焦慮症的朋友可以都嘗試看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放鬆訓練技巧。
當焦慮太嚴重以致無法做認知行為或生理回饋治療,或在認知行為與生理回饋治療的過程中仍有焦慮而阻礙進步時,只好用一些藥物來減緩焦慮症狀,防止因焦慮而更焦慮的惡性循環,並增強其改變的信心。因為只是短期且是必要時服用,大部分個案不致於有依賴發生。
愈來愈多研究報告,支持用抗憂鬱劑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阻斷劑(SSRI)及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阻斷劑(SNRI)對各種焦慮症也都有療效。雖然其作用不像鎮定劑那麼快速,但是相對的,長期使用造成依賴的機會少很多。同樣的,非鎮定劑BUSPIRON對焦慮症之療效也是較慢但較不會有依賴問題。因此很多身心科醫師會選擇用這類藥物來治療各種焦慮症,尤其是症狀已慢性化並嚴重影響生活的個案。鎮定劑與非鎮定劑之選擇,各有其優缺點。原則上急性期需要鎮定劑的快速作用來緩和症狀,但不宜長期使用;需要長期服藥的個案最好選擇非鎮定劑或抗憂鬱劑。記得要併用藥物以外的認知或放鬆等訓練;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焦慮症而失去對自己的信心。來自醫療專業人員的支持鼓勵或是必要時參加同類個案組成之團體治療,都會很有幫助。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