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從薩提爾的生存姿態看人際壓力之形成與因應-以辛苦的討好者為例

在與吳就君老師學習家族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薩提爾的治療模式除了可以改善家人之間的關係之外,其實也能有效幫助個人,學習因應來自人際之壓力。維琴妮亞· 薩提爾是家族治療大師,她認為,一個人早年生命中與人互動之經驗,往往形成其因應壓力之慣性;她把這些不同的因應方式歸納為四種求生存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及打岔。我們可以透過治療師的幫助或是自我覺察,知道自己慣用的求生存姿態,也能試著去觀察體會周圍親人朋友們常用的求生存姿態。當我們對自己及他人有這個層次的理解時,我們就比較不會被他人的言語行為所傷害,人際關係所產生的壓力自然減少;即使有壓力,也因自我的了解,比較能跟內在的壓力共存並進一步化解之。

我們先用辛苦的討好者為例,來說明過度與長期的討好姿態如何造成壓力,以及薩提爾治療模式所建議的調整方法。

討好的得與失
討好的姿態不是一般所謂 「諂媚」,而是指一個人經常忽略或強壓下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努力去配合他人。這樣的人可能在小時候成為被讚美的乖寶寶、模範生;長大後受朋友歡迎,人稱其為溫和、善良、包容、不計較、好相處,等等。然而當我們過度用討好的方式與人相處時,必然長期犧牲自己的需求,也失去對自我的信心。比方一個習慣順從與討好的部屬,雖然容易得到長官的賞識,但也往往被付予更多的責任或業務--很多時候,付出是遠多於報酬! 討好的習慣讓我們不去看自我的負荷與不平,而一昧滿足他人與情境的需求。最終,難言的壓力可能讓自己無法透氣而生病;而長期在配合的心態下做事,往往失去投入的自主性與熱誠,到頭來反而影響成就,心情就更鬱卒。同樣的,夫妻或朋友之間若有一方慣於壓抑自己去滿足另一方,不但討好的這一方可能因長期承受壓力與不平而生病,兩人的關係也往往因長期付出不對等而終至怨懟不滿。

如何調整?
薩提爾對求生存姿態有一個簡單易懂的的說明,即是把一個人的生存圈三分為自我、他人、及情境,根據一個人對這三個向度所關注的程度差異而歸類為不同的求生存姿態。討好型的人把自我縮到很小,所作所為只關注他人及情境。薩提爾並不批評或貶抑討好的生存姿態,她認為討好型的人能關心他人及情境的需求,是其優點;只要稍做調整,也多關心自己,看到那個常被自己忽略的,自我的需求,並學習表達出來,在自我與他人的需求之間求得一個平衡,就能讓被壓抑的自我得到喘息。這樣的學習過程,會讓人更貼近自我,在對別人好的同時也不忘善待自己,心境自然走向平和,內在壓力也就化於無形。這樣一個自我滿足又能與他人及環境和平共處的人,在遇到外來壓力的時候,通常也比較能察覺自己及他人的感受,真實面對並消化因壓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正是薩提爾所鼓勵的,在四種求生存姿態之外,更健康的的第五種,一致性的生存姿態。

自我覺察
我們每天所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中,有很多都來自於人際壓力。不論是工作同事間、家人之間、朋友之間...人與人的相處若能和諧舒服,既尊重他人又不委屈自己,則心中無芥蒂,甚至能互相欣賞,豈不快哉? 欲達此境界,可從自我覺察做起。嘗試了解自己的生存姿態並做適度調整,是我跟隨吳就君老師學習薩提爾治療模式所經驗到的,能有效改善人際關係並且幫助自我成長,大大減少壓力的好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